InOrbit公司。标志

自2021年加入

了解更多

RobOps @ Scale InOrbit通过一个安全的基于云的机器人管理平台简化了机器人的操作,该平台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机器人的潜力。

内容分类:

工业:
N/A

应用程序:
N/A

机器人老板的崛起

发布01/24/2022

|作者:Florian Pestoni, InOrbit公司首席执行官

关于自动化的影响已经写了很多。自从工业革命开始以来,卢德分子摧毁了纺织机械,以抗议新技术对传统习俗的影响,人们就一直担心人类会被机器取代。

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自动化确实影响了某些职业和任务,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人们(你上一次和人工操作员一起乘坐电梯是什么时候?)这导致了劳动力的中断;然而,整体工作量持续增长,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许多人现在想知道自动化在未来15年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从工具的进化…

要了解我们的未来,我们首先需要回顾过去。当早期人类发现使用骨头或棍棒可以更容易地在地上挖洞时,这种“工具”就诞生了,并与人类一起继续进化。在200多万年前的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始开发专门的工具。但直到大约2000到3000年前的铁器时代,才出现了类似现代铲子的东西,使挖掘效率大大提高。

机械化带来了挖掘机。操作员的技能第一次比力量更重要了。除了提高效率和节省工作量之外,这还使以前不可能实现的规模更大的项目成为可能。在这段时间里,建筑、采矿和农业并没有保持不变——它们的复杂性和范围都在扩大,以吸收新的能力。

所以,现在我们有了自主机器——机器人——它们可以感知周围的环境,并在没有人类直接操作的情况下执行基本任务。越来越多地,这些物理世界中的操作过程可以通过软件来设计、执行和控制。这被称为软件定义X.但这并不意味着机器人可以自己完成所有的工作:人类仍然需要与机器人协同工作。

将机器人视为高度进化的工具,比大多数科幻电影让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机器人是“无机人”更符合现实。另一方面,工具仍然需要被告知该做什么,是为特定的目的而设计的(锤子与螺丝刀),并且通常在适应性方面非常有限。例如,仓库中的自主移动机器人(AMR)可能能够绕过一个不合适的托盘;然而,如果发生石油泄漏,它可能仍然需要人类操作员的一些指导。即使是环境中看似不重要的变化,比如灯光或明亮的反射,也可能使机器人变成昂贵的镇纸。

…人在工作中的角色演变

这让我们想到了人们在工作场所中不断变化的角色。工人们现在可以将某些任务委托给机器人,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灵巧或能力来完成重复性的任务。机器人仍然必须受到监督,这将取决于人类操作员,以确保条件有利于机器人的最佳表现。

如果这听起来很像当老板,那绝非巧合。人类工作人员将指导机器人的工作,解释数据并处理任何超出机器人相当狭窄的理想操作条件的事情。一个人可以同时管理许多机器。更高级的用户可以进行机器人车队的工作。每个人都可以对机器人发号施令。最好的部分是什么?机器人不会抱怨。

这种转变的影响甚至更深远。虽然有些工作可能需要人们在机器人(有时被称为协作机器人或协作机器人)旁边工作,但在其他情况下,工作可以在距离不远的空调房间里完成,甚至可以在不同的大陆上完成。这项工作将向更广泛的具有各种身体能力的人开放。此外,不像制造机器人需要高度专业化的技能,作为一个机器人制造专家(我更喜欢用这个词来形容这个职位的人)不需要博士学位。任何玩过电子游戏的人都应该能够操作一队自主机器人。

这将使获得劳动力的途径民主化。通过将劳动力与地点脱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参与进来。尽管人们担心对工人的不利影响,但数据显示,在世界上的一些地区,职位空缺没有得到答复。例如,目前有一个创纪录的1000万个空缺职位到2030年,这个劳动力短缺可能达到8.5万亿美元

将人类提升为机器人也将把他们从从事卑微的工作提升到从事以前与白领、专业工作相关的工作。它还将通过为世界上更多的人口带来在家工作的能力,推动更大的公平。工地事故和死亡也可以减少,因为危险或体力要求高的任务可以毫无风险地处理。

一个新角色:机器人老板

工具已经从早期的棍棒和石头发展了很长一段路。一路走来,它们使人类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从养活数十亿人到太空探索。像自主机器人这样的智能工具将使我们能够进一步突破极限,这将是应对气候变化等人类面临的下一系列挑战所需要的。

现代机器人不会取代人类,而是可以与人类一起工作,取得惊人的成就。例如,总部位于加州IronOx (InOrbit的顾问公司)刚刚融资5300万美元为了在温室中扩大生菜和罗勒等绿叶蔬菜的种植规模,使用机器人在1英亩土地上实现30英亩传统技术所需的产量,同时减少90%的用水量。而面对12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在美国西部,这是一个受欢迎的消息。

所以,如果在下一次社交聚会上,当你问某人他们是做什么的时候,他们回答“我是一个机器人老板”,不要太惊讶。

*本文最初发表于Forbes.com

图片来源:日产汽车公司